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工商联成立70周年贺信精神和王沪宁同志在庆祝全国工商联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之际,由杨浦区委统战部与区工商联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不负家国——民营企业家访谈录》于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关注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记载了78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经历,生动呈现了民营企业在党的支持关怀下蓬勃发展的时代画卷,展现了新时代沪商“爱国、敬业、诚信、进取”的精神面貌,表达了民营企业家服务人民、回馈社会、赤诚报国的赤子情怀。 园区企业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微徨作为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其访谈也收录在本书。以下为徐微徨访谈录全文。 徐微徨:圆律师梦,热市民心 人物简介:徐微徨,男,1970年11月生,汉族,民建会员,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硕士。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杨浦区工商联常委。获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杨浦区首届十佳律师等荣誉称号。入选杨浦区第九批拔尖人才(专业技术类)、2019年司法部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2020年度杨浦区高层次人才。 徐微徨近照 从家乡到浦江畔,圆的是律师梦 2000年,一个年轻人在上海农场下明分场的同学家中紧张地准备着律师资格考试。同学家的房子后面是广袤而安静的林场,每天他都会到林场后面的河边看书,一边复习一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在黄浦江畔的写字楼里办公,做一名有抱负、有成就感的上海律师。 这个年轻人就是徐微徨。四年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律师身份进入了上海的一家小律所工作,同年9月又转到法德永衡上海分所。徐微徨至今仍记得法德永衡搬到荣成大厦时他内心难抑的激动,“因为我的办公室窗外就是黄浦江两岸”。 年轻的徐微徨并不止步于眼前的工作与生活。36岁那年,他决定报考上海海运学院研究生,专攻海商法,弥补26岁那年秋天名落孙山的遗憾。 2008年硕土研究生毕业后,曾作为徐微徨梦想起点的法德永衡上海分所已经注销。多年扎实的工作经验和在高校的学习积淀则让他看到了新的可能:自己成立律所。彼时上海的航运中心刚刚落成,迫切需要海商法相关的人才。掐准这个关口,徐微徨申请成立了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胜康)。胜康是英文单词“Think”(思考)与“Sync”(同步)的谐音,他认为,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外界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反省,始终追求与时代发展同步。 创业初期,律所面临着诸多困难,“持之以恒”“金石为开”,徐微徨不断激励自己。胜康走过十几年,团队的流动性很小,三分之一的核心人员在公司工作的年限均超过十年,这离不开徐微徨在缺乏人才之时一个个上门说服的真诚和坚持。从律师到律所,他不断充实着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地向前走。 从民企到工商联,抓的是好时机 “十多年前如果说我的律所要做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别人可能会说,你这是天马行空。”徐微徨笑着说。然而,从海商法到知识产权法,这样的转型在当时看来像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但徐微徨认为,胜康之所以能成为杨浦区最早一批具有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专利代理资质的律所,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上发展得风生水起,恰恰是因为这一次冒险。 胜康成立之初,正值越来越多外地甚至外国企业开始落户上海,人流、物流和贸易的增长让徐微徨看到了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市场的潜力。如果不转型,一方面,航运的运价、运费波动较大,涉及部门复杂繁多,工作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律所内专攻海商法的人才较少,竞争力不强,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很难走出来。 当时,律师事务所需要满足有三名以上专职律师,同时持有专利代理师资格证的条件,才被允许开办专利代理业务。转型中的胜康在人才储备上下足了功夫,律师、专业代理师和专业辅助人员(翻译人员、管理人员等)达到1:1:1的比例。2010年《专利法》修改后取消涉外专利代理机构的审批,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这恰恰验证了徐微徨的那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徐微徨(前排中)和他的律师团队 尽管律所是注册登记在司法局而非工商局的特殊民营企业,但徐微徨认为,企业间互动交流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2009年,徐微徨加入杨浦区工商业联合会,广泛联系更多企业,相互携手成长,共同发光发热。在工商联,他一面从和各条口组织的交流中深化对于政策形势的看法,实践“想企业所想”的共同体意识;一面加入工商联的法律顾问团,提供法务相关的问题咨询,帮助对接银行的银企合作项目。除此之外,徐微徨还积极办班开课,专注于提高商会成员的法律风险把控能力。 从律所到人世间,热的是市民心 除了律师这一社会角色,更令徐微徨骄傲的是他的制度性角色——杨浦区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人民赋予我这个权力,我就要尽心尽力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这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徐微徨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普及法律知识,让艰涩冗长的法条在形象简洁的叙述中被市民所理解、所吸收。这些年来,徐微徨走进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商会,环上理工一军工路沿线企业、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小学校园与党建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宣讲《民法典》近20场,覆盖人群5000多人次。 每场宣讲的内容、环节,徐微徨都要反复思虑、精心准备。“对不同群体的讲法应该是不同的,因为每个群体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他坦言,要将《民法典》的内容浓缩在两三个小时的简短时间里,不做功课是不行的。几场讲座下来,徐微徨敏锐地发现了《民法典》更侧重社会治理、市民生活和整体和谐的特点。例如,人民群众关心的增设居住权、守护“头顶上的安全”(禁止高空抛物)、离婚冷静期等问题,就是公法元素融合到《民法典》的生动诠释。“以前说这个就是自己家的事,出了问题就找人民法院寻求司法救济,但现在多了一个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与矛盾多元化解机制的全方位托底。”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喜闻乐见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案例,徐微徨使《民法典》走入市民生活,更加深入人心。 徐微徨认为,作为人民代表要经常与人民群众换位思考,前提就是深入社区,现场考察,体验每一个居民的实际生活。他观察到松花江路95弄小区缺乏健身步道、老年人出门散步难的困境,也发现了军工路铁路道口一延吉东路115弄“无名路”小区居民出门存在安全隐患,马上告知主管部门予以处理。徐微徨意识到,人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发展,人文、环境、经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胜康律师事务所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区正是集高校、企业、社区等于一体的街区具备极佳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地段条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徐微徨于2017年1月向杨浦区人大提出了《关于建议构建以“环上理工”创业创新街区为代表的杨浦区产学研用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议案》,被杨浦区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采纳。 从家乡到浦江两岸,徐微徨始终牢记着年轻时立志做律师的初心,在这条道路上紧跟时代步代,锐意创新进取。一如他给青年创业者的寄语所言:“参与社会、服务民众是每个创业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珍惜时光,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