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11年4月12日 版次:第7版
在上海理工大学,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充满校园,该校坚持创业教育的知识创新取向,全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立交桥”,已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该校注重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队协作、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
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敬良告诉记者,学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工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和参与创意、设计、制造、试验等制造生产的全流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着力打造和培养具有工程背景、为工程领域提供服务的“工程师”型的创业人才。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该校与创业学在美国排名第一的雪城大学合作办学,通过国际交换生与国际企业实习,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同时,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为科技创业学生提供便捷、完整、有效的服务。科技园还划出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经营场地,为符合学校创业定位要求的创业学生注册公司提供免费一门式服务。
魏杰,2006年于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在上海理工科技园注册公司,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公司的业务已拓展到机械模具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公司在苏州、南京、徐州、山东设立了办事处,在上海浦东新区南汇与苏州分别设有2000平米的生产基地,2010年公司全年营业额达到3000万左右。
在学校机械加工及机械电子专业工程技术方面的学习,让他不仅是创业企业的掌门人,而且还是一名称职的技术工程师。在专业代理荷兰水泵业务时,他能帮用户设计整体的系统方案;在销售德国工具时,他能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向外方提出技术改进方案,使用户提高加工效率;在为上汽生产模具时,他能不断改进加工方法与程序,使产量与质量满足客户的要求。
在上理工有个创业班,2009年,该校率先在高校中开设创业学专业。创业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大二学生倪张骊是第一届创业班的学员。她原先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后来成为创业班30名学员中的一个,将于两年后拿到工商管理(创业方向)学士学位。经过一年的学习,倪张骊觉得自己收获颇多,除了受到理论和实践的训练,还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创业班学生在选拔时设置了体能、毅力测试、开业能力测试、面试在内的四轮选拔机制。在课程体系上,通过设置包括理论模块、实务模块、实训模块、实践模块四大模块,培养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生理条件在内的创业综合素质。
此外,该校在经费上提供支持,至2010年底,学校已设立各类创新创业基金项目1800余项,资助经费达1300万元,每年为学生提供几百个项目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环境与建筑学院研究生任防振申请的关于“废油处理”的技术项目获得了发明专利,2007年,任防振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经过两年的技术研发,目前以该项技术为支撑的产品已经定型,通过了国外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检测结果为“废油处理回收率可达75%—80%”,任防振的公司因此吸引了众多风投的目光。
能动学院2007级博士生何定兵在读研究生期间,发现空调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存在能效下降的问题,他利用自己化学与制冷交叉学科的优势,经过原理分析、文献查询和上百次的化学实验和测试,于2007年完成了“极化冷冻油添加剂的功能成分的有机合成”项目,首次将空调和制冷系统制冷剂系统换热问题改善与冷媒水循环系统换热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大的节电空间。2009年,他在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创办了上海澜水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推动该项目产业化的自主创业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