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2013年5月24日 B1版
自从漕宝路33号日月光建筑工地开工后,住在一路之隔的科华公寓的王阿姨一直有些担心:以往建筑工地漫天飞扬的尘土,不仅给家里的家具蒙上一层灰衣,还会让老伴再次受到咽喉炎的折磨。与左邻右舍的老姐妹一聊,大家也都抱着一样的想法,“在工程没完成之前,可是要遭罪咯。”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王阿姨却有些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担心并没有变成现实。工地上,由水泥铺设的路面看不到泥沙,正在挖掘作业的深坑里也看不到明显的扬尘。王阿姨不知道的是,这个与她印象中不同的建筑工地是上海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实时监控试点”的建筑工地之一。从去年年底起,该项试点工作在全市17个区县的34个建筑工地启动后,在扬尘控制上成效显著。
由上海创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建筑工地污染实时管理监控系统,成为试点工作的关键所在。这套系统如同永不疲倦的电子警察,分分秒秒都在监督、提醒建筑工地主动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创塔技术负责人向上海科技报记者透露,这套系统还有可能让王阿姨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监控家门口建筑工地的扬尘状况。
自动抓拍污染证据
记者走进漕宝路33号的建筑工地,建筑工地污染实时管理监控系统的装置就位于大门左边。装置由一根近3米长的铁杆和长方形铁箱组成。铁杆的顶端是一部摄像头、一具测风仪,以及一个圆鼓鼓的颗粒物浓度仪和温湿度计。铁箱里装的是这套装置的“心脏”——主控机。
企业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套装置各个仪器分工明确,且各有作用。颗粒物浓度仪能准确捕捉到空气中游荡的扬尘颗粒,然后由主控机里的仪器进行检测分析,进而判断空气中的颗粒物含量是否超标。测风仪能测定扬尘是否由建筑工地产生,还是随风从外面飘荡到建筑工地中。温湿度计则“提醒”主控仪超过一定湿度的数值不具有判断价值。摄像头是装置的“眼睛”,当主控机检测到建筑工地产生的颗粒物超标后,它会自动转动,瞄准颗粒物来源方向进行拍摄取证。
“我们的建筑工地地处闹市区,周边居民对扬尘污染十分敏感。有了这套装置,让工人们在干活时更加注意保护环境。”一位工地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在工地每天上下午都会洒水,同时在各种容易被风吹动的建筑材料表面覆盖防尘布,以此减少扬尘污染。“安装了这套装置,对于建筑工地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该负责人说,“以前如果有居民抱怨我们工地扬尘大,我们也拿不出证据自证清白。现在,这套装置的数据可以客观地证明扬尘是否超标。”
企业与政府可沟通
在推动建筑工地自觉控制扬尘的同时,一旦建筑工地的颗粒物浓度超过一定的标准,连通市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控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报。环保部门可以调阅现场抓拍的影像资料作为证据,同时出动环保人员及时到现场控制污染。在企业技术负责人看来,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后台才是建筑工地污染实时管理监控系统的关键所在,“对于无组织污染源,如建筑工地、码头堆场、混凝土搅拌站的监控,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他告诉记者,在建筑工地上,看似拉风的装置只是整个系统的冰山一角。如果没有大流量数据实时通讯技术和自动监控、分析的软件技术,这一系统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以前也有不少污染物监控仪器,但没有数据分析和连通,实际发挥的作用几乎为零。”
云计算让创塔的这套监控系统有可能创新污染源管理模式:从原来的政府到企业的单向管理,变成企业与政府双向管理。来自监控系统的数据,不仅能让政府部门实时监控各个无组织污染源的污染情况,还能让企业掌握自身污染情况,并及时与政府部门沟通,主动减少污染。
每个市民成为监督者
云计算让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建筑工地污染实时管理监控系统最为诱人的一个前景是:能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引入公众监督。从技术上来说,每一个市民都可以轻松浏览监控系统的数据,周边的建筑工地一旦污染超标,也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让每个市民成为污染控制的监督者,这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在市环局实施的“污染防治实时监控试点”中,34个建筑工地、1个码头堆场、1个混凝土搅拌站都安装了创塔的系统。这使得上海成为国内第一个数字化实时污染监控的地区。据介绍,到目前为止,系统数据的有效率超过95%。而上海目前5000个建筑工地、2000个码头堆场,以及200个混凝土搅拌站无疑将成为该系统大展身手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