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进一步强化制度联动、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以高水平的科技供给,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天的《共担新使命 同谱新篇章》系列请听报道《协同创新 快马加鞭》:
请扫二维码听音频
位于江苏昆山的亿创特工厂,采用国际先进的柔性辊压成型技术,将强度很高的钢,“塑造”成各种形状的零部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公司董事长晏培杰说,这让强度高、成本低的“超强钢”,进入汽车、物流、工程机械等领域。
晏培杰:“比亚迪车型当中,今年50%的车型都会由以前铝的(电池)箱体转化为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超强钢的箱体,成本可以下降30%到50% 。”
企业投产一年多来,订单额累计近5亿元。如此蓬勃发展,离不开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持,他们和地方园区各占企业5%的股份,通过科研项目,支持企业早期研发。去年6月成立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需求,组织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建集成创新平台。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24家,帮助企业对接达成技术合作341项,合同额10.78亿元。
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谭瑞琮说:“下一步国创中心将加大跨区域、跨领域创新资源配置,加速创新要素畅通流动,努力成为长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
高校之间手也牵得更紧,今天,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第三届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活动路演就将开启,该联盟是2019年由上海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和江苏大学等五所长三角高校组建而成,资源互通、服务共享让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速。让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荆勇高兴的是,经过各方推动,五校成果转化共享平台也将于本月底启动。
荆勇:“园区的企业有很多的技术需求,我们会通过五校的平台收集起来,帮助这些成果能够有效的进行转化。我们联盟从去年就开始征集,目前有15个企业的诉求,接下来我们还会把这个平台共享的范围更扩大,拿出我们各自的优势,来共同促成一体化的大发展。”
小小一张科创技券,也在为长三角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区借“智”贡献力量,不仅帮助政府部门扩大资源的服务半径,还能把各地优质科技资源统一放置于“长三角资源池”中,实现科技资源跨区域“互联互通”。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平台发展部相关负责人周许承介绍,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安徽马鞍山四地试点通用通兑一年多来,创新券资源池已经纳入了包括高校院所在内的优质服务机构521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24000多台套,可以提供的科技服务项目超过9100项。
周许承:“已经有538家企业通过我们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系统,申领到了总额超过2.8亿元的创新券。财政的支持金额预计已经超过2164万,很好地用我们创新券政策作为纽带,有效的支持和服务我们长三角范围内的一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企业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
为进一步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的跨区域高效流动,三省一市还在酝酿“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券发展实施意见”,计划于月底发布。